首页>孤独症康复>针对性干预方法
地板时光
发布时间:2018-07-12 发布人:憨福儿公益

一、  什么是地板时光法

顾名思义,地板时光即成人与儿童坐在地板上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和互动,在此过程中注重与儿童建立融洽的关系,进行恰当的眼神、动作以及语言交流,跟随儿童的动机和需要,以故事、游戏活动为媒介,提高儿童的沟通交往能力以及整体社会化水平( Haney,2013)。地板时光是一种基于家庭的干预模式,主要由父母对儿童进行干预,强调干预环境以及儿童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反对以外显行为变化为最终目标的固定化干预程序,主张通过互动和交往增加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智慧的发展。

二、  地板时光的基础任务

格林斯潘将地板时光需要帮助孤独症儿童实现的发展目标归纳为六大基础任务或领域: 

1.   对个体周围世界和环境中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刺激表现出动机和兴趣,同时通过实践和自我调节使自己恢复平静。

2.   在与父母、养护者等较为亲密的成人的日常互动中能表现出情感上的交流,建立并保持这种亲密关系。

3.   与环境中的个体建立双向沟通和互动的能力。儿童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沟通行为和意图,还应当能以恰当的方式予以回应,并不断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意图。

4.   学会恰当地使用复杂、丰富的表情、动作或语言的组合来表达愿望,实现交往目标。例如,妈妈做好饭后女儿迅速跑过去微笑着张开嘴并发出声音,表示“妈妈,闻起来太香了,能让我尝尝吗”。

5.   在原有实物或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想象的能力。例如,拿着洋娃娃想象她生病了带她去医院,或用方块积木在桌面上来回推动表示汽车在来回开动等。

6.   在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之间建立符合逻辑的联系,形成对现实的主观建构、情绪的感受和表达,能够更加确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要形成合理的问题解决能力。

上述六项基本任务逐层递进,是所有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地板时光则通过家长与儿童的互动帮助儿童实现了六个阶段的过渡和跨越最终获得与外部世界互动的重要基础。

三、地板时光的实施原则

作为一种具有导向性的干预策略,地板时光在对儿童上述目标和任务进行干预时均需要遵循一定的核心原则和要领,这些原则和要领适用于地板时光干预的每一个阶段和任务。

1.   在干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全情投入。此阶段中所有的注意力均应放在儿童本身以及干预活动上,以觉察在互动过程中儿童的情绪兴趣、需要等的微妙变化,从而有效监控干预环境并满足儿童的需要。每次干预单元的长度保持在20~30分钟为宜。

2.   在干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耐心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无论家长在生活中遇到什么烦恼,切忌带入对儿童的干预和互动,应当在充分的准备和调整后再开始干预,对儿童可能出现的不成功或不恰当的互动行为进行耐心引导,同时保持轻松的状态,让儿童感受到家长的用心和愉悦。

3.   与儿童的情绪状态产生共情并保持同步。家长需要敏锐地觉察到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理解并及时给予回应,从面使儿童感受到家长的体谅,增加其安全感和信任感。

4.   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和心情。这与前三条原则均有较大的联系家长的情绪和状态往往会直接影响与儿童进行互动时的心情,要想在互动中与儿童保持同步的情绪状态,必须首先知道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如果家长感受到了自己的烦躁、郁闷等消极的情绪,或者发生了需要反复琢磨思考的事情,那么在干预的过程中便要有意地进行控制,避免不良情绪对儿童的情绪以及互动的氛围产生影响并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专注,以免陷入短时的沉思、跟不上儿童的引导等情况发生。

5.   随时根据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及动作。家长应当时刻为儿童创设安全、自由、宽松、温馨的沟通和互动环境,不能因为儿童的烦躁或暂时的失败而出现不耐烦、厌恶等情绪和语调,甚至出现打骂推搡儿童等动作。只有家长保持与情境和氛围一致的语言和动作,扮演个好的互动伙伴,儿童才能够放松、尽兴地自由发展。

6.   跟随儿童的兴趣和引导。发展式教育干预策略的共同特征之是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导向,成人以此为依据为儿童创设适宜的互动环境。如果儿童今天对做饼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长便可以给儿童准备一定的食材,但需要让儿童自己进行操作,家长进行配合、辅助和激励,这样既能够保持儿童对活动的高水平动机,又能够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良好的互动,建立合作感与亲密感。

7.   注重儿童的多层次发展目标,随时调节互动情境和条件。通过地板时光对儿童进行干预的目标和领域应当包含不同的领域和层次,如自制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动作能力等,家长所创设的互动情境需要同时考虑儿童在多层次能力和领域的发展水平及其相互作用,根据儿童发展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

8.   杜绝儿童出现攻击他人、自伤、摔东西等严重的行为问题。部分孤独症儿童会不时出现自伤、摔东西等问题行为,成人应当明确制止并分析儿童出现此类行为的原因,采用合理的行为矫正技术予以纠正,或在其激动的时候用有效方式让其安静下来。除此类行为之外,家长应当尽可能地允许儿童从事多样化的活动,但要严格遵守该项原则

四、地板时光的实施策略

1.   亲密关系的建立和保持

亲密关系的建立和保持是家长与儿童互动的基础,也是地板时光干预方法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从日常经验中找到与儿童相同的兴趣和乐趣

跟随儿童的兴趣和引导意味着家长不能漫无目的地随意发起交往活动,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兴趣、活动以及关注点进行系统的观察,敏锐地捕捉儿童的兴趣所在,然后创设情境与儿童分享这些东西带来的兴奋和快乐。所以,不要强迫儿童参与成人所预想和设计的活动,应当以儿童的乐趣为主,不断创造体验共同乐趣的情境,从而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

2)   顺应儿童的心情

在恰当的心情和契机下进行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干预效果。家长要善于顺应儿童的情绪变化。例如,今天儿童感到沮丧和失望,家长首先应当采用儿童喜欢的游戏或食物帮助儿童摆脱消极的情绪,在游戏过程中与儿童进行身体接触,待儿童的情绪有所恢复再进行正式的干预活动。

3)   通过感觉刺激来维持注意

家长可以通过提供儿童喜欢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通道刺激,来使儿童在干预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注意水平。例如,播放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和音乐,提供儿童喜欢的零食,用儿童喜欢的嗓音和说话方式与其互动,让其触摸喜欢的物品,如沙砾、棉花或橡皮泥。家长可以将上述感觉整合到为儿童设计的互动情境和活动中,以保证儿童的动机和注意。

4)   发现并利用儿童的优势来克服其障碍

每个孤独症儿童在感觉和认知加工方面都可能存在个别化的优势和劣势,例如,有的儿童的视觉加工能力和水平超常,而听觉或动作能力稍差,家长在与其互动时则应当多利用儿童视觉加工优势为其设计活动,而在动作干预方面要尽量降低难度,减慢进度。

5)   对儿童提供的线索保持敏感性

地板时光的核心要义是需要家长跟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但是,每个儿童表达需要的方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提供的线索也可能非常微妙,家长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6)   改变和干预刻板行为与自我刺激行为

对刻板行为和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是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重要内容,家长应当透过行为本身探索儿童表现出刻板行为与自我刺激行为的真正意图和需要并同时予以满足,从根本上减少此类行为的出现。

7)   善于利用所有的情绪线索

家长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愉悦、分享、温暖等积极的情绪和氛围能够帮助双方建立亲密感,有时候失望、沮丧甚至愤怒等消极情绪同样能够为家长和儿童亲密感的建立提供契机,此时家长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共情能力予以安慰和关怀,从而增强双方的亲密感。

2.   双向沟通能力的培养

1)   简单的面对面沟通

最初沟通时,家长需要让儿童看到自己的表情,面对面与其进行简单的交流,为儿童自身面部表情的习得和模仿创造条件,同时增加沟通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2)   复杂的动作交流

复杂动作的加入可以使互动更加生动且满足儿童的需要。如果儿童尤其喜欢追逐游戏,家长则应当尽量与儿童一起跑动和玩耍,并且在互动过程中互换角色,相互追逐玩耍,辅以拥抱、转圈等动作,提高儿童的双向互动能力。

3)   安排小伙伴与儿童一起游戏

同伴间的互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家长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邀请儿童熟悉的小伙伴来家里与儿童进行一次游戏,以户外运动为主。

4)   与抗拒沟通型的儿童互动

对于互动有明显抗拒倾向的儿童,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在其想要从事的行为上设置障碍,要求他必须做出一定的互动和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例如,儿童遇到互动情境时会本能地跑开,这时需要家长在其跑动的方向上设置定的障碍物,需要儿童通过互动来消除障碍

3.   自我感受和想法的表达

1)   装扮游戏能力的培养

装扮游戏是符号表征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孤独症儿童身上存在的主要障碍之一。家长可以通过日常互动中的众多契机来与儿童进行装扮游戏。例如,儿童在玩洋娃娃时,家长拿另一个洋娃娃与其“对话”,告诉他洋娃娃病了并用积木充当救护车带洋娃娃去医院等。

2)   帮助儿童表达情感

儿童产生的众多情感均可以通过语言或装扮游戏表达出来,如果家长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感受到某种情绪的表达,首先应当接纳并理解这种情绪,同时在这种情绪的引导下配合儿童完成活动,延长对话。

3)   扩展情绪表达的广度和深度

在儿童对情感有大致的感知和体验后,家长需要引导儿童充分地表达某种情感并尽可能多地表达情感体验。有些儿童可能只会通过微弱、间接的方式表达害怕、焦虑或者开心等简单情绪,家长需要创设情境让儿童体验更多的情感主题,如关爱、依赖、好奇、兴奋、愤怒、同情等高级情感,同时十与其一同进行装扮游戏,在游戏中创造情境,引导儿童充分表达情感。

4)   引导儿童使用语言表达情感

当儿童能顺畅地使用行为表达情绪情感之后,家长应当促进儿童使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实现。这要求儿童在表达情感之前对自己的情绪形成一定的想法,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很生气”。这时要求家长在互动过程中对儿童进行提问,如“你怎么了”“你感觉怎么样”,通过提问来引导儿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思考。

5)   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儿童经常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如不耐烦、生气、失望,甚至做出攻击性行为,这时候要求家长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面对孩子的厌烦甚至辱骂等情绪和行为,家长不但需要容忍,更需要创造机会让其进行充分的情绪表达。

4.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   进行具有象征意义的沟通循环

具有象征意义的沟通循环是指儿童对于家长在象征性游戏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合理回应的过程。能够利用象征性符号完成这种互动,说明儿童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和符号,区别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外部世界。家长应当在装扮游戏的过程中尽量激励并促使这种意义循环的形成

2)   使儿童在不同的想法之间建立联系

在互动过程中孤独症儿童可能会在不同的想法和话题之间来回切换,这时需要家长进行恰当的提醒,让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同想法,并且引导他将这些独立的想法有逻辑地联系起来。

3)   帮助儿童进行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有着较大的困难,很多看起来能够滔滔不绝进行交流的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家长可以在交往过程中多向儿童提一些“是什么”“为什么”“在哪里”“怎么样”的问题,引导儿童将自身与外界进行联系,同时对因果、先后等抽象逻辑关系有初步的理解。

4)   帮助儿童反思自己的情感

在儿童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之后,家长应当逐步引导其反思,如思考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强度。家长可提问儿童“你为什么生气”“你非常生气吗”,这种反思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儿童认识自己并理解因果关系。

5)   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每当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他就会对自己多一些认识,所以应当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儿童“你为什么要打他”“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吃鸡肉”“你为什么想演王子”等问题,鼓励儿童更好地认识和反思自己,逐渐明确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地板时光是一种结构化水平较低、遵循儿童的动机和引导的干预方法,实施的环境相对灵活,可在家、学校、社区等环境中进行,但要求家长对儿童有充分的了解并对情境进行巧妙的设计和监控,还要求家长充分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及认知和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改变中的关键作用。